美國研究發現,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高於一般人好幾倍。
外帶湯麵、喝瓶裝水,現代人生活充滿塑膠製品。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,最新研究發現,塑膠微粒不僅可進入人體,還會屯積在肝、腎與大腦等器官,而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裡的塑膠微粒含量,遠高於一般人好幾倍,且特別容易屯積在腦血管壁與免疫細胞的周圍,這可能影響神經細胞健康,甚至削落認知功能。
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「基因醫師張家銘」PO文指出,塑膠微粒無所不在,它們漂浮在空氣裡,藏在食物和水中,甚至潛伏在日常使用的保養品、衣物纖維中,世界自然基金會曾精算過,每個人每周平均攝入約5公克的塑膠微粒,相當於1張信用卡的重量。
張家銘指出,2025年剛發表在《Nature Medicine》的研究發現,塑膠微粒不僅能進入人體,還會囤積在肝臟、腎臟、大腦,不像一般的毒素,會被肝臟分解或經腎臟,反而可能停留在器官中,成為身體無法擺脫的一部分。
張家銘指出,上述研究檢測2016年和2024年的遺體樣本,發現塑膠微粒在大腦的累積量,遠高於其他器官,甚至比肝臟多出7到30倍,且在2024年的樣本裡,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比2016年增加50%,也就是8年內,我們體內的塑膠微粒持續增加,但身體似乎沒有足夠的機制來清除。
張家銘指出,研究還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,塑膠微粒含量遠高於沒有失智症的人,甚至多出好幾倍,這些塑膠微粒不是隨機分布,是特別容易累積在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周圍。
綜合外電報導,共同主要作者、阿布奎基新墨西哥大學的藥學教授坎彭說,「我們在平均年齡為45或50歲的正常人腦組織看到的濃度,是每克腦組織含有約4800微克塑膠微微粒」,並指這相當於1支標準塑膠湯匙。
張家銘指出,大腦運作需高度精密的調控,當這些外來物質長期累積,就像垃圾在腦內越堆越多,可能影響神經細胞的健康,甚至削弱認知功能;研究還發現,塑膠微粒累積與年齡、性別或種族無關,不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,體內的塑膠微粒含量可能都差不多,而隨著時間推移,塑膠微粒在人體內的總量卻顯著增加。
張家銘指出,該研究讓人思考,我們的生活方式,是否正在默默加速塑膠微粒的累積?例如飲用的瓶裝水、吃的外帶食物、甚至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,都可能讓我們攝取更多塑膠微粒,「大腦裝的是垃圾」這句話是真的有可能的,減少塑膠微粒危害,不只是個人的問題,還需要社會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,從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、改善食品包裝的材質,到加強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,我們都應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。